政讯通中心

【中国水运报】江苏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物流发展

来源: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发布时间:2023-12-17 作者:佚名

  □ 胡雪芹

  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13个地级市GDP总量全部突破了4千亿元大关,全国上榜GDP百强榜城市数量最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苏GDP站上9万亿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8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8%。

  “要梯度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三类主体,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发展,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提升。”在近日召开的江苏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

  实现制造业融合

  物流业是基础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动脉,物流业不强,制造业难旺。信长星表示,要制定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围绕降低物流成本等,推出让市场主体更有获得感、更为解渴的一揽子举措,进一步促进经济运行回稳向好、率先整体好转。

  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省物流需求规模实现稳定增长,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超38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8%,占全国11.9%。

  物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制造业。今年3月,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以2000多个产业集群为对象,根据主导产业为制造业及其细分领域;集群产值不低于300亿人民币;集群企业数量不少于3000家;民营企业贡献率不低于80%等五大原则评选出的“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从省份分布上看,江苏(18个)、浙江(17个),广东(14个)三省集聚了近50%的产业集群,江苏产业集群数位列全国第一。

  江苏省依托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了以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城市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群。这些地区物流企业密集,服务于高技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关键领域。

  以南京为例,2022年,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是江苏省唯一一家入选的物流枢纽。而早在2006年,在中国邮政推进下,当时亚洲规模最大、技术装备全球领先的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落户南京。

  如今,南京空港经开区(江宁)的快递产业园是该枢纽的主阵地,园区集聚涵盖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物流企业近60家。南京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南京集散中心,此前也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的速递邮件集散处理中心。

  圆通、顺丰等国内6大快递企业,盒马鲜生等新零售头部企业,通关量连续5年在江苏省跨境电商产业园中领跑。

  拓展国际化合作

  今年10月的数据显示,江苏省外贸进出口首次迎来正增长,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达到了5.4%,为稳定全国外贸大盘总体形势增添了信心。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在积极求变求新,在调整中“强健体魄”,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卖创意,为外贸贡献“增量”。1—10月,江苏省手机、汽车零配件、船舶等出口明显增长,分别出口1486.6亿元、677.3亿元、525.8亿元,分别增长52.6%、16%、38.1%。

  此外,江苏省对东盟、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分别进出口6602.1亿元、6538.3亿元、5526.7亿元、4135.3亿元和3265.9亿元,五大贸易伙伴合计占江苏省进出口总值的60.7%。同期,对中东地区、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18%、6.4%。

  5月11日,在江苏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信长星表示,要扎实推动柬埔寨西港特区、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韩(盐城)产业园等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扩大“朋友圈”,促进更多合作成果落实落地。

  要更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千方百计扩大贸易规模,优化合作投资布局,更大力度稳外贸稳外资。

  与此同时,中欧班列“连新亚”“苏满欧”“宁新亚”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班列品牌线路。据南京海关统计,2022年,江苏中欧(亚)班列共开行1973列、搭载标箱14.21万箱,同比分别增长9.6%、11.5%,均创历史新高。

  除了“走出去”,回程班列的稳定开行,也进一步扩大江苏对外经贸合作的品类和规模,提升中欧班列“江苏号”通道运输效能。

  1月4日,在金陵海关采用“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通关的新年首列“江苏号”中欧班列南京回程班列,满载着39个集装箱大柜缓缓从满洲里车站出发,驶往目的地南京龙潭港区。

  这趟20天前从德国启程的中欧班列上,装着欧洲生产的化工品、设备零件、橱柜、食品等200余种货物,收货人除了南京的企业外,还有来自长三角乃至山东等地的进出口企业。

  打造陆海港联动

  如何放大枢纽优势,壮大枢纽经济?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是重要手段。徐州提出打造成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竞争力强的枢纽经济要素聚集地,推动徐州由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2022年,随着30万吨级航道全线开通,连云港港作为国际枢纽港地位更加稳固。

  今年,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指出,巩固拓展以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为支撑的亚欧陆海联运出海口。一个是五省通衢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个是江苏向海发展“蓝色板块”的重要一极,均为全国交通枢纽的徐州和连云港,有着雄厚的物流资源,也创造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对于徐州和连云港,江苏有很大期待。2023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参加徐州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徐州要在高水平开放上有更大担当,打造江苏东西双向开放的枢纽门户。

  此外,信长星在连云港调研时强调,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截至6月3日,今年徐州、连云港海铁联运总开行量达880标准箱,同比增长约50%。

  徐州陆港世联达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凯表示,“随着市场货源进一步开拓,争取在年内实现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周班快速班列的稳定开行,进一步提高运输时效、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集聚”。联动联运,满盘皆活。今年5月,在江苏全省范围内,无锡新安港、江阴港、宜兴港共签港口集装箱联盟战略发展框架协议,落子“江海河”联运,迈向“百万标箱”强港目标。无锡提出“双联双提”,全力推进多式联运、多港联动,提升物流供应链驱动力、提高城市产业链竞争力。目前,江苏稳定运行的多式联运线路有100余条。根据有关方案,到2025年,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形成6个以上铁水、公铁、空陆等不同类型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12月11日3版


原文链接: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3/12/11/art_41651_110965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