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克难奋进开新局 ——锦州车务段全面强化安全经营管理工作纪实(2)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04 作者: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客运增收工作带来的影响,这个段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四个不足四个补”经营策略,组织客营科、营销中心和各客运站共同研究制定2021年客运经营工作落实方案。他们充分发挥高铁品牌优势,结合春季踏青、出游旅客日益增多的特点,组织锦州南、葫芦岛北等车站,积极走访当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旅行社,提前对各次高铁列车预售及客座率进行分析,对客座率高于95%的列车进行重点研判,查找增减变化点,针对性提报周末线和高峰线加开方案,先后向集团公司提报D8075次、G8087次列车重联及加开G9139次、K5077次列车等申请10余批,为实现运量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保障。截至5月18日,该段累计发送旅客228万人,同比增加58.8万人,增幅34.8%;实现客运收入27640.3万元,同比增收8247.4万元,增幅42.5%。
  五一假期,针对旅游流、学生流、探亲流叠加的特点,这个段借助各类媒体平台,积极推介高铁、临客、直通客车等车次出行攻略,并及时公布列车加开、车票余额、购票须知等信息,引导旅客选择最佳方案出行。在此基础上,他们坚持动态掌握图、车、票三要素变化,按照“昼动夜普、优势互补”的原则,灵活运用一日一图,及时申请加开了17列临客,日均发送旅客6819人,日均实现客运收入30.2万元。5月5日,针对绥中、葫芦岛地区沈阳方向客流暴增的实际,他们提前申请加开山海关至沈阳临时旅客列车,赢得了旅客的普遍好评。
  一季度,针对锦州、葫芦岛、绥中3个港口化肥、煤炭大量集中到达的特点,这个段充分发挥区域运输组织的牵头作用和货运增量的后厂职能,主动联系对接相关部门,动态优化作业组织,以“人随量走”的方式解决相关港口站、港前站作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大力压缩车辆入线前和出线后的停留时间,确保了车辆不积压、不憋堵。同时,针对绥中港站集装箱在货物线装卸,集中到达时因排队装卸导致一次作业时间持续增加的问题,他们积极与港口和货主协商,采取到达集装箱在堆场线卸车后再调到货物线装车的方式,从源头上解决了一条线装卸车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使一次作业时间较计划压缩了3.7小时。
  突出正向激励,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激发职工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力量。为充分发挥职工在安全经营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这个段从实施正向激励入手,不断在人才培养、劳力组织、工资分配等方面推陈出新,努力让企业的愿景变为职工的意愿,将职工的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这个段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围绕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人才储备库,规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有培养价值的干部进行阶梯式、多岗位培养锻炼,不断提升后备人才的储备质量,做到有人可选、有苗可育、有才可用。同时,着力加强各个重点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先后将6名综合素质优秀、业务能力突出的青年职工选拔到车站值班员和综合值班员岗位。他们还坚持以季度为周期,通过实行容错机制、星级管理和年度综合评价等方式,加大干部的考核力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月度安全经营一体化考核相联挂,奖优罚劣。
  针对近年来管内作业人员新老交替衔接不畅、行车关键岗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个段按照大站带小站管理模式,不断健全完善行车主要工种人员选拔、培养、使用一体化管理机制,针对性打造“全能型”和“流动型”的职工队伍。该段副段长秦建伟说:“2020年11月份开始,我们以新民、盘锦站为中心站,率先实行了大站带小站管理模式,随后在试点调试磨合成熟的基础上,将大站带小站管理模式在沈山、沟海、南票、葫支线全面铺开,按区域设立了11个中心站、25个卫星站。截至目前,各中心站协助卫星站监控重点调车60余次,协助处理突发故障10余次,替卫星站休假干部职工顶岗值班50余人次,使劳力资源得到了充分释放,现场管理更加专业集中。”
  在职工工资分配上,这个段突出正向激励,坚持以岗定薪、以效定收、以绩定酬,根据职工岗位作业特点和实际工作内容,确定不同的挂钩指标,实行工作量挂钩考核清算。同时,细化完善安全信息和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对发现防止安全隐患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202名职工,先后给予奖励2.19万元。4月份,葫芦岛站调车长田海军被车站评为季度“星级职工”,所在的作业小组被评定为季度“达标小组”,他得到了700元的奖励。田海军说:“实施工资挂钩考核分配机制,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给我们现场职工带来了更好的收益。很多职工进行调车作业时一路小跑,都说不仅钱重要,面子也重要……”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攻坚合力,积极构建企业与职工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个段始终坚持企业发展依靠职工群众、发展成果职工群众共享的理念,从思想上尊重职工,从感情上贴近职工,从生活上关心职工,着力解决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真正让职工对企业有信心、有感情、有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