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情注扶贫路 他乡作故乡(2)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04 作者:

  由于养殖业前期投入高,加上缺少畜牧养殖技术和经验,刘志刚发现很多村民都望而不决。为了让村民放下思想包袱,他买来相关书籍,组织大家学习观看通过养殖发家致富的纪录片,还多次邀请周边县、乡的养殖专家和科技干部,到村里讲解家庭养殖模式的优势和各种病害的防治知识,为村民加油打气、树立信心,很快就使95个贫困户明确了各自的养殖项目,其中养牛的有80户,养羊的14户,养驴的1户。一直犹豫不决的孙绍山也主动找到刘志刚说:“专家说大部分的病害都可以提前预防,我要开始养牛致富。”
  孙绍山打工期间右腿摔伤后造成截肢,行动不便。他利用集团公司养殖扶贫款买了牛之后,每天由妻子张松荣披挂上阵,饮水喂料,赶牛放养,打针防疫。牛很快就长得膘肥体壮,而且还怀上了小牛犊。在牛生产那天,刘志刚专门从乡里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兽医。看着小牛平安落地,孙绍山和张松荣乐得嘴都合不上。采访的时候,孙绍山家里已经有了5头大牛和2头小牛,价值7万元左右,他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家以前年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30000元,已经培养了3个大学生。”
  贫困户彭吉东没怎么念过书,识字不多。刘志刚就经常带着彭吉东学习《养牛全书》,教他什么时间给牛打防疫针,什么时间给牛驱虫,彭吉东很快就把各项养殖技术标准记得滚瓜烂熟。在刘志刚的帮助下,彭吉东还学会了上网,自己买药给牛治皮疹、痘疹之类的小毛病。有些村民们见了彭吉东都打趣地称呼他为“彭兽医”。
  窦忠生是尤杖子村的养羊专业户,从最初的10只羊,繁殖到后来的50只羊,他不仅用卖羊的钱还清了拖欠多年的外债,小日子也过得风生水起。“养羊加上种地,这两年我们家的年收入都在20000元以上,2018年的时候就已经彻底脱贫了。”2020年6月,中央电视台记者到尤杖子村采访时,窦忠生代表喀左县、尤杖子乡和尤杖子村“走进”了央视《新闻直播间》。
  推进产业“造血”,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中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7年11月的一天,北风中夹杂着细小的雪花,一辆拉着建筑材料的卡车爬上了尤杖子村东边的一座小山坡。卡车停稳后,一块块一人多高的太阳能板被工人师傅从车上搬了下来。尤杖子村第一个集体产业——200千伏光伏发电站,在集团公司大力扶持下应运而生。“咱们这个发电站投资200万元,投入运营后每年可实现收入20多万元,所有收入将按比例分配给村委会和贫困户,大家脱贫致富指日可待。”刘志刚在发电站开工仪式上的动员讲话让现场的村民异常振奋。随后,在刘志刚等驻村干部和乡政府的协调下,这个发电站还成功并入了国家电网,不仅村民的收入有了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也有了重要依托。
  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2019年,在95家贫困户全部脱贫的情况下,集团公司针对尤杖子村养殖业日益兴旺的特点,组织刘志刚等驻村干部深入调研之后,又相继投资新建了粪污处理中心、冷棚基地两个产业项目,一方面提高村民的收入,一方面推动绿色有机特色种植产业发展。
  粪污处理中心是尤杖子村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现已更名为喀左县龙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9月份项目投资建设时,刘志刚既要负责配合厂家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还要组织李松春、李俊文等4名建档立卡户与厂家工程师进行对接,学习了解机器性能和操作流程。由于当时乡政府已经帮助村里签订了20万元的生产合同,工期非常紧张,刘志刚连续半个月都没有回家,每天与厂家人员起早贪黑地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有一天下午,刘志刚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带着哭腔说妈妈因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医院,需要立即手术。刘志刚一边安抚女儿不要着急,一边让她打电话找亲戚到医院帮忙。他安排好下一步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后,才驾车赶向80公里外的叶柏寿。满怀愧疚地在医院陪护了妻子两天,妻子刚刚能够下床走动,刘志刚又心急火燎地返回了尤杖子村,气得女儿很长时间都没有给他打过一个电话。
  2019年10月17日10时许,尤杖子村粪污处理中心内机械轰鸣,第一袋生物有机肥料顺利地生产出来,围观的村民立即发出了欢呼声。贫困户李松春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农民变为工厂职工,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事。现在我们每天能够处理10立方米左右的粪污或秸秆废弃物,每年生产的固体有机肥将近1000吨,村里可以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我每个月也能够有3000元的工资。”
  2020年初,尤杖子村冷棚基地项目建设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刘志刚一边忙着冷棚建设,一边指导村里防控疫情,还带头搭建了7个简易的防疫点。村党支部书记李松国看他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说:“你要注意休息,千万别累坏了,这村里的大事小情可离不开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