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听老一辈交通人讲“八棵树”的故事⑦ | 在路上,过一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5 作者:

  回望峥嵘岁月,感悟发展变迁,公路精神历久弥新。今天让我们跟随老一辈养路职工周德寿,一起走进他的公路生涯,一起感受“八棵树精神”缔造者、传承者们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时光……

  周德寿:生于1954年,甘肃武威人,高级工程师。1970年10月参加工作,1970年至1973年在原武威公路总段工作,1973年抽调至嘉峪关公路段,1973年至1975年在双洞桥道班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公路养护工作,1975年至1977年在甘肃交通学校进修,进修结束后在段机关工作,是嘉峪关公路段首批自主培养的技术员,期间参与从事S215线大中修工程、嘉峪关市西大桥工程等施工,多次参与省内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是全省公路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荣誉获得者,2014年退休。

  根据周德寿讲述整理

  难忘的道班生活

  1973年,我积极响应当时省交通厅号召,从原武威公路总段被抽调到嘉峪关公路段工作,当时只有20岁左右,工作头两年(1973年至1975年)在双洞桥道班工作,那个时候工作条件太苦,不像现在养护工作全部机械化,就生活条件来说现在的条件也是以前不敢想的。以前的假期特别少,只能在周末多加加班把活赶赶,顺便存几天假,有些职工家在省外,等到农忙的时候要请假回家给家里帮帮忙,记得有位同事说回家一周都还没来得及抱抱自己的儿子,忙完家里的活就又立即赶回单位了。

  在道班工作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一个月市里送两三次蔬菜过来,有的时候车坏了或山体塌方,路不好走,车上不来,山上就没有菜。没菜的时候啃个干馍馍就着水,这都是经常的事情。冬天的时候怕菜冻坏,就腌制成酸菜,再就是找个山坡挖个洞,洞口小,洞里面大,可以用来储存蔬菜,用这种土办法把菜保存好慢慢吃。记得有一次,我跟着车上山的时候,车在半路上坏掉,要跑七八公里远才能到大柳沟道班,当时山上黄羊、狼这些野生动物很多,黑灯瞎火就怕遇上狼,所幸最后安全到了道班,这样的情况也有几次。

  那时候学习抓得紧,提倡发扬“三老”思想,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几乎每天都学习,内容主要是听收音机、读报纸,报纸主要有《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嘉峪关日报》。每周召开一次生活会,道班上所有职工参加。会上职工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情都可以提,比如说觉得生活不好、伙食不好了可以提,生产有啥好方法也可以提,再就是安排工作、下达生产任务,哪一段路病害多、或者任务重,就先集中整这一段路。有什么说什么,氛围很好。

  能吃苦、能奉献的公路人

  以前工作任务重,5月份开始百日竞赛,活多工期短的时候只能加班干,夏天的时候早晨5、6点天麻麻亮就开始上班,到晚上9点多看不见了才下班,赶工期的时候晚上在工地上吃点儿东西接着干。有时候确实感觉干不动了,特别是天气冷了,又冷又累,但是到最后都坚持干完了。

  

  ▲ 90年代,原嘉峪关公路段干部职工在S215线107k处抢修被洪水冲坏的小桥。

  经常是劳动竞赛刚一结束就是奋战水毁,那时候路况差,尤其是S215线一到汛期路上到处淌水,养路工们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

  在我印象中,筛砂子算是最苦的工作之一,经常一筛就是五六个月,要骑着自行车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戈壁滩上找砂坑,为了吃口热乎饭,只能家里人给送,送饭的时候,家里人还帮忙筛砂子,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在戈壁滩筛砂子,因为风沙大,女职工要包头巾防晒防风,包裹的严实,根本无法辨认谁是谁,经年累月下来,因为每个人围的围巾不一样,所以通过辨认头上的围巾就知道是谁了。

  在摸索中学习的技术员

  1975年到1977年,我去交通学校学习,回来后就到段上工作,成了一名技术员。我印象中从技术员升工程师是很难的,技术员干够4到6年才有资格升助理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年限干够了资历达到了才能升工程师。有些人在公路系统上干了一辈子,到退休的时候还是技术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路上的工程没有现在这么规范,都是在摸索着干。原先的老甘新线,3公分的油面,底层打好,3公分是标准,油车一过,油一撒,石头一压,就完事了,到后来是7公分,10公分,油铺的越来越厚,石头也越筛越标准了。那时候,工程上的预算决算也一直有,只是没有现在这么细化、规范。比如说每年干工程包括小修保养,都有计划。一个道班具体多少人,养多少路,山上的路是按0.3人养1公里路计划,主干线和国道是1.2人养护1公里路。工程项目也一样,得先有预期规划,工程图做出来,前前后后走审批程序,最后还要验收,只有工期、质量合格了,才能做决算。当时,段上给道班下任务,分为指令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最细的部分甚至要细化到道班的厨子做多少人的饭,都很清楚。

  

  ▲ 2004年,原嘉峪关公路总段为贫困村义务修路。

  工作尽心尽力,唯独对家亏欠

  以前的时候好多人不知道我们的职业,你说是公路段,人家听的工务段,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养路工工作的地方也是深山、戈壁滩,和外界接触少,待遇也不高,在市里没有房子,所以说找对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时候住的房子在道班上,找对象有些是靠人介绍,有些是在老家农村找,总的来说这是一件让段上领导很头疼的事情。

  

  ▲ 周德寿接受采访画面。

  我和我媳妇就是经人介绍的。以前施工工程很多,在外面跑的也多,家里的事情基本上顾不上管,当时就想着工作为主,单位的事最要紧,家里的一切事情全靠媳妇打理。那时候的养路工都是这样的,家里都是家属在照顾,而养路工们都把精力放在了养护的路上,像照顾自己的家一样付出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