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甘肃公路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5 作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原酒泉公路总段安西公路管理段十工道班16名养路职工养护着39公里公路,年年好路率都在95%以上。但因遇三年困难时期,工人们的生活日渐窘迫,为渡过难关,道班16名工人在班长张富贵的带领下,在一无农具,二无牲畜的困难条件下,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靠洋稿铁锨,一边精心养路,一边开荒种地。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到1970年,道班已有耕地270多亩,年收获粮食4万余斤,同时还饲养了鸡、猪、羊、牛等家禽家畜。十工养路工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七十年代初,十工道班被评为全国交通战线先进集体。
在1971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交工作会议上,班长张富贵作为道班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亲切接见了他。周总理在了解了十工道班的工作生产情况后,充分肯定了十工人自力更生的业绩,也被十工人靠洋镐、铁锨发展生产的精神所感动。会后,周总理亲自安排为十工道班调拨东方红75型推土机一台。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原酒泉公路总段在推土机退役后在原十工道班设立了陈列馆,命名“十工陈列馆”,于1994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18周年开馆。8间由道班房修缮后的展厅,展示着十工养路人所使用过的一件件简陋的生产工具、老旧的器物、羊皮袄,还有那满身征尘的推土机。
▲ “东方红75型”推土机走过了十工的风尘仆仆,趟过了双塔水库的荡漾绿波,见证着甘肃交通事业的日新月异,是甘肃公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03年,S213线安敦公路改建,“十工陈列馆”搬迁至酒泉公路总段双塔农场,并对展出的藏品进行扩充,9间道班房作为展室,陈列着60多台(件)展品,172副(本)图片资料。2003年9月10日,“十工陈列馆”更名为“酒泉公路陈列馆”。
▲ 酒泉公路陈列馆
时光如梭,G30线嘉峪关至瓜州段高速公路的修建,让酒泉公路陈列馆变成了汽车飞驰而过的一抹虚影。由于酒泉公路陈列馆位置偏僻,到陈列馆还需要下高速绕道行驶,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少,加之陈列馆为老旧的土木结构,基础设施陈旧严重危及到了展品的安全。2015年11月,省交通运输厅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省公路局反复论证、精心组织,确定建设甘肃公路博物馆。经过前期反复论证和方案优化,甘肃公路博物馆建设工程于2016年5月26日开工建设,9月23日建成开馆,历时132天。
作为全国首家公路专题博物馆,甘肃公路博物馆集收藏、保护、展示、宣传公路建养管发展历史为一体,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分6个单元、8个展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大型沙盘、实物展品、场景复原、图片影像等,全方位展示了甘肃公路发展的光辉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公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留下珍贵记忆。自开馆以来参观人数达到了7万人。
2021年初,甘肃公路博物馆积极参加省文物局组织开展的革命文物定级工作,精选馆内20件藏品参与文物部门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定级。其中,“东方红75型”推土机被定为一级革命文物,威力仕吉普车被定为二级革命文物,德国芬纳·卡塞尔水准仪等7件藏品被定为三级革命文物,毛驴刮路车等5件藏品被定为一般革命文物。
▲ 德国芬纳·卡塞尔水准仪
甘肃公路博物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酒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酒泉市国防教育基地、酒泉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2020年10月在第二届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推选展示活动中荣膺“全国交通系统传播力文化品牌”。
只有铭记走过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甘肃公路博物馆是甘肃交通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缩影,是甘肃交通人艰苦创业的壮阔画卷,见证着甘肃交通发展的沧桑历程。
甘肃交通人在“八棵树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创造了今非昔比的光辉业绩,推进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甘肃公路博物馆将在继承、弘扬、发展“八棵树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收集、整理交通文化,打造甘肃交通行业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