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我和诗歌温暖同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07 作者: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不论年老还是年幼,似乎都深藏着对诗词的喜爱之情。天真懵懂的孩童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感受自然的美妙与和谐,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体会爱情的浪漫与痛苦,历经沧桑的老者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品味人世的悲欢与无常,从事收费工作多年的我在“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中寻找生活的风景与远方。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与诗词的故事,得从央视热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说起。诗词大会播出第一季的时候,也是我来到青银高速刚满一年的时候,在单位开展的“好读书,读好书”活动的影响下,我重新翻出高中的语文课本,把里面涉及到的诗词都抄录下来,同时还下载了许多相关的APP,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到诗词大会的舞台上。

  2017年10月,我终于等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报名,一切准备就绪却止步于面试,但当时参加面试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在进行着面试前的最后准备,有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静静地翻看关于诗词的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这让我备受鼓舞。喜欢一个东西,没有年龄的限制,如陈年的酒,在岁月里慢慢发酵,愈发醇馥幽芳。

  那天以后,诗词更加点缀着我的生活,为我的生活增色不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0年11月,坚持三年的我终于等来了节目组邀请参与录制的电话,成为百人团四个阵营中一员。努力终究有了回报,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爱好诗词的人,我们相互学习、切磋。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站在舞台上用诗词向大家讲述我的故事,也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品读一份古今同在的虔诚与真挚。

  如今每有闲暇,我还会一头扎进诗词里,感受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专业知识的欣悦与感悟。因为它的点缀,让我的收费工作也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作为一名收费员,在每天的工作中,都会遇到来自不同地方和去往各地的人们,他们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或行色匆匆,或气定神闲。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远方;他们又远道而来,到达这里。希望他们一路上见到的都是最美的风景。

  自从有了诗词的陪伴,工作时也能在诗词的字里行间觅得美景。当看到秦皇岛的车辆时,会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当看到邯郸的车辆时,会想起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当看到保定的车辆时会想起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当看到洛阳的车辆时,又会想起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词早已经融入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许多人喜欢李白,因为他飘逸出世,超脱如仙,连余光中都称之“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许多人喜欢杜甫,因为他纵使冒着凄风苦雨,仍不忘一生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许多人喜欢陶渊明,因为他官场不得意,愤然归隐田园,构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而我,最喜欢的诗人还是苏轼,因为他虽被贬黄州,身无分文,仅吃得起廉价的猪肉,但却乐观豁达。

  诗词照亮我的生活,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尤其是在2020年,这一年家里经历了很多变故,父亲突发疾病永远地离开了。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是诗词陪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让我从悲伤中慢慢走出。那个时候一遍又一遍地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今每当读到熟悉的诗词,初次学习它时的心境,甚至那天的天气都会涌上心头。它记录了一段人生经历,记录那个时间里所有的悲欢喜乐,也记录自己的成长。

  在诗词的海洋里,品古人如水的情怀。远离日间的喧嚣与杂乱,让心沉淀下来,滤去躁乱与浮华,感受恬淡与清悠,还有一份诗人带给我们的旷达与自适。(闫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