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变废为绿 公路添彩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9 作者:
福建最美乡村景观带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供图)
春日暖阳中,驱车行驶在355国道,只见沿线树木婆娑起舞、草坪茵茵流翠,让人仿佛置身“绿的海洋”。
面对“碳中和”考验,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简称泉州公路中心)以生态为先,科技赋能,蹚出了一条公路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生态跑在修路前
“从前这条路绿化‘小里小气’,还遍布废瓷场,像一块块难看的伤疤。”在355国道上,德化公路分中心办公室主任陈志团说。如何既修路又保护生态?德化公路给出答案:变废为绿。
2012年来,一趟趟掘土机轮番作业,一块块废渣杂地渐渐消失,一处处花红柳绿取而代之。绿地回归,公路人顺势规划、陆续建设4处停车区。停车区内绿意盎然,不仅方便司机、游人停车休憩,更成为亮丽的生态景观。
几年来,泉州公路中心通过这种模式,巧为公路添绿:355国道南安高来格段,一处弃土场变身青年园,树木错落有致,花草点缀其间;358国道南安塘上村路段,公路改造后遗留下夹缝地,遍植莲花、松柏等植物,建设廉政文化景观,变身廉政公园,美化了公路环境,还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355国道安溪官桥路段,随着石材行业退出,一处处采石场被遗弃,公路沿线点点“挂白”,安溪公路在其间铺就绿道,点缀主题景观石,采石场变身公路小驿站……
在泉州公路中心负责人卢海东看来,这样的模式,既能植树造林,又拓展了公路服务功能,还避免与民争地,解决公路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
实际上,回看泉州公路中心几年来建设历程,不难发现生态优先早已是公路人的共识。边坡施工中,同步生态修复。355国道水口至城关路段,采用工程生物手段,利用挂网植绿等方式及时修复大面积裸露边坡。改造中,保留原生植物。358国道安溪友联汽车城平交叉口改造过程中,对小树进行移栽,更为保护一株安溪八大景观树之一——百年古榕,特意绕行,为此工程多投资200多万元。得益“让生态跑在修路之前”理念和实践,一条条生态路跃然泉州版图,回馈人们直达致富和幸福的“发展之路”。
公路加上“金钟罩”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在“低碳”上做加法,那么科技减排就是在“高碳”上做减法。
日前,358国道安溪茶都段吸引了一批考察者——原来,泉州公路中心承担的福建省科技项目“高弹高黏液体沥青微簿罩面和AC-10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课题,依托该路段试验,不久前顺利通过验收。
其夺人眼球之处,就是泉州公路中心在此采用的微薄罩面技术,犹如给公路加上“金钟罩”,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延长路面大中修周期,节约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施工期间对交通资源的占用,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这层“金钟罩”还是超薄的,大幅减少石料和沥青原料的使用。“这种技术是典型的绿色低碳技术。”项目负责人说。
改建路面不可避免面临着工程废渣和弃料的问题,泉州公路中心推行“白加白”低碳新工艺,在路面重铺过程中,将旧水泥路面击碎振动作为底基层,在此基础上再铺设水泥路面,既减少采石量,又有效解决旧水泥路面废料“出路”。仅2020年,工程大户南安公路旧料回收、循环利用率就高达97.6%。
近两年,泉州公路中心自主研发《一种废旧轮胎粉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湿热地区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典型结构与施工成套技术研究》《橡胶沥青技术在水泥路面改造应用与研究》分别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记者:薛荣泰 通讯员:刘紫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