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交通 温暖社会】让海事春风吹拂大山深处——记“时代楷模黄文秀”式的海事扶贫干部陶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07 作者:
陶三(右一)一对一落实贫困补贴政策。
陶三(左一)走村入户与贫困户谈心。
陶三(左二)把工作做到炉火旁。
用5万扶贫经费安装路灯,方便群众出行。
自筹资金发放鸡苗,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
夹在群山之间的百色市田林县那马村,是“十三五”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度贫困村,与外界的联通仅有一条不足四米宽的盘山小路,遇到夏季暴雨,道路塌方时有发生。封闭,贫穷,让村里183户贫困户苦苦挣扎,惨淡的日子似乎一眼望不到边。
然而,这种僵局自2018年3月起,因为一名“时代楷模黄文秀”式的脱贫攻坚“战士”、一位广西海事铁军的驻村而一点点改观:水、网、路等几辈人不敢奢望的问题得到解决,家家通自来水、户户通网络、屯屯通水泥路。每到夜晚,明亮的路灯照亮了小山村;村里原来单一的种植模式,被科学且销路有保障的“3+1”特色产业所代替;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年初的22.42%降至1.44%……
2年多驻村时间里,这位海事铁军与战友们一起,为改善那马村贫苦、落后的面貌而奔走,让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己从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渐染的“大叔”,本就消瘦的身躯变得更加瘦弱……
他,就是山村致富带头人、百色市田林县那马村第一书记——陶三。
初心不改 从护航者到领航员
三十出头,高高瘦瘦,虽然两鬓已添了些许白发,两眼却炯炯有神。在那马村近2000名村民的眼里,他们的第一书记陶三,刚来时可是一个精干的后生呢,只两年下来,头发就白了好多,人也瘦了一圈,像变了个人似的!
“这都是为我们那马村操心累的呀!”那马村主任黄智生有些心疼地说。
“用两年多时间,换来那么多贫困户脱贫摘帽,并有稳定收入,山村面貌大变样,一想起来就舒坦呀!”陶三却满脸的高兴。
最让他打心眼里高兴的,是多年的梦想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从江西省宜丰县的一个贫困小山村走出来,陶三深知山民日子的酸楚。在大学毕业加入百色海事局后,“得给山村百姓致富做点什么”的想法,很早就“种”在了他的心里。
因此,九年的海事工作中,他都一直申请到百色海事辖区最偏远、最艰苦的基层去。当来到百色海事局辖区最远的隆林办事处时,负责位于滇黔贵三省(区)交界处天生桥库区的监管重任,他便将内心的追求落实到每周护航“学生渡”中,通过精心守护,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平安地往返于学校和村庄之间,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海事叔叔”。
“什么时候能让上学的路不要这么长呀?!”一次,一个男孩带着渴望的眼神问他。看到因高山湖水阻隔,孩子们每次上学要绕山路、坐渡船,花费近三个小时,陶三感到痛心而无奈。
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时,陶三实现梦想的心情更加迫切:如果能加入到扶贫攻坚队伍中,为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而尽一份力量,那将是多么荣幸的事啊!
机会终于来了。
2018年年初,当百色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各单位征集、选派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时,陶三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响应,郑重地向组织申请,并如愿以偿地成为扶贫队伍中光荣的一员。
2018年3月,他换下笔挺的海事制服,身着简装、手提行李,搭火车、大巴,再换摩托车,转完“十八道”山路,辗转来到隐没在群山之间的田林县潞城瑶族乡那马村,成为村里的“第一书记”,从此全身心地开始了驻村扶贫工作。
和在海事工作相比,他感到目标更加亮堂:“第一书记”既是国家惠民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支点。他要利用这个身份、平台,将自己的梦想扩展得大大的,让它在百色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小山村里变成现实。
从贫困山区走出来,再回到贫困山区,致力于山村脱贫攻坚;从一名水上安全“护航者”,变为山村致富“领航员”,改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为民、利民的初心。
俯下身子 先当村民再当村官
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
夹在群山之间的那马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村子在道路硬化前,村民主要靠骡子和马进行货物运输。那时,村民每次下山,往往从早上六点出发,下午三四点才能走出大山。
那马村是少数民族聚集村,壮族群众占99%,长期的封闭、落后,让全村4个屯458户村民四成以上都是贫困户,达183户。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打工,村子里很难见到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土地、猫和狗,成了空巢老人最长情的陪伴。留守村民中,很多人还身体有残疾,或患有精神和各种慢性疾病。
村屯之间只有一个屯是水泥路,没有一盏路灯,晚上走路只能摸黑。宽不足四米的盘山小路,是山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一到雨季,山体塌方时有发生。时代楷模、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就是从百色市返回这样的山村途中,因遭遇山洪而牺牲的。
“完了!完了!这下不会就‘报销’了吧!”骑着摩托车入户走访的陶三,有一次也遭遇了这样的险境。
那天,由于泥路雨天路滑,在过一个下坡弯路时,他连人带摩托车被甩出去。幸运的是,身子被路旁的树木阻挡而脱险,但摩托车被甩到山下,彻底报废。
山路险阻,山民的“心路”更难通。
全村有4个自然屯,都是壮族聚集屯,村民都说壮族方言。陶三不懂方言,加上村民一开始对扶贫干部和扶贫工作不了解,明显排斥。
“这个人来这里干嘛的呀?”
“他一个城里干部,只是来混混的吧,能干啥?”
……
起初入户调研时,村民要么爱搭不理的,要么用壮语应付几句;要不就是问什么“嗯”一下,就没了下文,有的甚至轰他出门。
面对村民的冷眼,陶三心想:自己九年的基层海事工作中,和船主打交道时不也是从不熟悉、不配合,到最后都相处融洽的吗?只要拿出真心,一定能打开局面!
“先当村民,再当村官!”陶三给自己打气。
于是,他每天翻山越岭,骑着摩托车走家串户,到炉火边、田间地头与村民谈心,耐心地给村民宣传国家精准扶贫的各种优惠政策。往往早上六点多出发,到深夜才疲惫地归来。
最远的一户人家,他要翻过一座山头,骑车近一个半小时。雨天摩托车过漫水桥时,他要挽起裤脚推车过桥,骑车行驶在山路上,脚和裤子上满是泥。
除了调研,他还与村民同吃同住,顺手帮村民挑担水、劈个柴,嘘寒问暖;农忙时节,帮留守老人砍甘蔗、收油茶,忙得大汗淋漓。
不知不觉,陶三的扶贫工作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入户资料,将每家每户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建档立卡。两年多来,鞋子跑烂了五六双,摩托车彻底报废,自己也能用不算流利的壮语跟村民交流了,成为一名那马村人。
与村民熟悉后,陶三惊讶地发现,很多村民是能用普通话交流的!
与此同时,陶三所在单位——百色海事局,以驻村扶贫为纽带多次派员进村,了解工作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协调企业捐助、在村里办产业,将承载着交通海事人的深情厚爱送进大山。
“本以为陶书记顶多是来走走过场、镀镀金的,没想到他带领的工作队时刻替百姓着想,真心实意地帮我们脱贫,就像毛主席当年派来的土改工作队!”那马村的村主任黄智生感慨地说。
从起初的敷衍、爱搭不理,到信任、依赖,第一书记陶三,实打实地从村民眼里的“城里干部”变成了“自家人”。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不归队的扶贫队
打开“心路”之后,如何让村民脱贫增收,让山村经济活跃起来,才是硬道理。
那马村的特色产业是甘蔗和油茶,但是村民种植时大多采用土法子,产量不高,品相不好。
看到眼里,急在心里。陶三多处奔走,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并请来农业技术指导员,教村民科学种植。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不高,陶三就自己先弄懂后反复地给村民讲解,千方百计拓宽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陶三深知,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他积极落实产业“以奖代补”政策,逐户逐户地动员村民种油茶、杉木、生姜、甘蔗等经济作物,饲养猪、马、骡子等家畜,并帮村民填资料申领“以奖代补”资金,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村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收入增加不少。
村里有一名单身汉,平日里游手好闲,上有80多岁的老父老母。陶三多次上门,鼓励他种生姜,还自己掏钱垫付种子款,让他试着种了3亩。尝到了甜头后,这位村民第二年就扩大了种植面积,2018年就实现脱贫摘帽,去年的生姜收入达到5万多元。
还有一位单身汉,有着严重的皮肤病,平时遭村民冷眼,同事叮嘱陶三“别接近他”。然而,几轮上门交流,他与这位单身汉成为了朋友,并帮他安排在村里从事保洁工作,今年也能实现脱贫。
陶三的努力,还注重“以点带面”。依托村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基地,他推动成立了“同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精心培育5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领那马村发展“3+1”特色产业,一大批贫困人口因此脱贫致富。
“感谢陶书记帮我找到了致富的好路子,让我把种桑养蚕产业发展起来了,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好多!”创业致富带头人之一、种桑养蚕大户杨世新说。
在事业发展初期,杨世新面临资金短缺和劳动力不足等难题。陶三就带着他跑银行申请贷款,并发动贫困户到养蚕基地采桑叶、摘蚕茧,既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又缓解了养蚕基地人手不足的窘境。自2018年开始种植,如今杨世新的桑叶种植面积已达100亩,年收入超30万元,带动11户贫困户15人逐步脱贫。
如今,那马村的杉木种植面积剧增,从八千亩发展为两万亩,整整翻了两倍多;油茶、生姜、甘蔗等经济作物成片,村民养殖猪、马、骡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到村民致富“堵点”疏通后,村民自己学会了如何致富,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形成,陶三欣慰地笑了。
道路硬化亮化 拓宽村民致富之路
村里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而出村交通的不便,生生地挡住了农产品外销之路,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新“堵点”。
一定要把“雨水和黄泥组成的水泥路”变成真正的硬化水泥路!
他多方搜集资料,多次向田林县扶贫、交通部门及乡政府申请“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一遍又一遍地递材料、磨嘴皮,终于得到县、乡政府的支持,项目得以落地。
“工程正式动工后,每天都能看到他盯在现场,协调建设单位,推进工程进度,很晚才疲惫地回到宿舍,真的是太辛苦了!”黄智生看在眼里,不由地赞叹。
付出终于得到回报。
2019年,那马村4个自然屯均通水泥路,货车也能畅通地抵达村内,村里的甘蔗和油茶等农产品也能顺畅地销往外地了,那马村的富裕之路越来越宽。村屯之间的道路两旁,还竖起了100多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村民再也不用摸黑走路了。
道路硬化、亮化只是陶三计划的一小步。
看到那马村地势高低不平,村路蜿蜒曲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他又积极推动,在道路危险地段建设防护栏,在急弯和易塌方区域设置警示牌。
山路弯弯,最怕暴雨天气造成路面滑坡、塌方。每到这时,陶三一方面通过广播通知村民不要出行,另一方面和村委党员冒雨巡查、抢修,深一脚浅一脚地投入到塌方应急救援工作中。
以乡村道路硬化、亮化为基础,陶三还把村里的其他基础工程建设列为工作重点,瞄准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一项项落到实处。
刚驻村时,那马村村部仍旧是破旧的小楼,经他多次申请,新村部于2019年6月入驻办公,设施包括篮球场、农家书屋、办公楼和宽带网络等,那马村终于有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
他推动安全引水提升工程,让村民喝到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推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建设乡村清洁垃圾处理池;改善汛期河水漫涨的漫水桥……一项项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让那马村封闭、落后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村民生活水平迈上大台阶。
村民的日子也悄然改变。许多村民脱贫后,买上了摩托车、小汽车。过去,从百色市回到村里,要坐火车、大巴、摩托车等,辗转颠簸四五个小时,如今小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他把村民当家人 村民把他当亲人
每次入户走访,陶三的工作包里都有两样东西:一个是为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而为村民准备的各种资料;一个是为村里留守儿童准备的棒棒糖。
驻村扶贫,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吃、穿不愁,住房、义务教育、医疗有保障),陶三一点点落到实处,让贫困户的日子温暖起来。
在入户调查中,他发现有些过去享受低保政策的村民不太符合实际,经多方做思想工作,顺利开展了低保整治工作,并把43户贫困户安排到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让他们有了收入保障。
2019年年初,那马村有5户非贫困户无住房安全保障。经多次做思想工作,并另外争取帮扶资金,解决3户住房问题,另外2户居住在亲戚家,全村住房保障达标率达到100%。
那马村有不少村民患有癫痫、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他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入户核实,至2019年年底共为67名群众办理了慢性病历卡,其中40名建档立卡户群众门诊报销率可达80%。
长期驻村扶贫,见不到自己的儿子,陶三就把最柔软的一面留给留守儿童,包里不仅总是带着棒棒糖,还想方设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一个怯生生躲在爷爷身后的小女孩引起他的注意。原来小女孩佳佳的爸爸在服刑,妈妈在外打工,已有四岁的她由于没有户口,无法上幼儿园,无法享受低保待遇。为此,陶三多次往返市县多个部门,今年1月终于为佳佳上了户口。
除了佳佳,那马村还有5名学生辍学在家。陶三多次入户谈心谈话,最终5名学生全部回校就读。
双腿残疾卧床的村民黄智文,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眼看就要因供不起而辍学。陶三知道后,为他们申请低保,并把他家作为自己帮扶的对象,照顾其生活,帮助联系医生。
“我家不仅享受到了扶贫政策,陶书记还自掏腰包帮我们……”说到这里,黄智文早已热泪盈眶。
把村民当家人,村民把他当恩人。
然而,一心驻村扶贫,陶三与自己的家人却聚少离多。
妻子刚怀孕时,陶三便奔赴扶贫一线。儿子出生第二天,因扶贫考核检查组要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抽查核验,他便连夜赶回村里。
“整个孕期几乎都是我自己挺过来的,儿子出生时他才回来几天,坐月子都没有照顾到……”聊起这些,妻子黄淑珍就掉眼泪。
因为扶贫任务艰巨,陶三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不能长伴家人,因此错过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起、第一次拿勺子吃饭、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喊妈妈……至今,儿子还只会喊妈妈,不会叫爸爸。他每次亲近儿子都被孩子的大哭打断,每次回家他都坚持陪伴孩子,好让儿子多熟悉他、亲近他。
时刻惦记着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两年多驻村生活,吃住、办公都在一间15平方米的宿舍里。一张简易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没有独立卫生间;速冻饺子、方便面、火腿肠,是他经常的主餐。
“现在好多啦,刚来时还睡了好久的临时木板床,上个厕所要走200多米小路呢!”看着“住办一体”的“家”,陶三乐呵呵地说。
初春时节,那马村李花绽新蕾,青山起翠微。
在陶三的带领下,那马村顺利度过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考虑疫情期间,学校延迟开学,部分贫困家庭学生没有电脑在线学习,百色海事局积极联系爱心企业捐赠8台电脑,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燃眉之急。如今,在陶三的协调下,部分青年包车走上了复工复产岗位,而更多长期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主动留了下来,发展自家的甘蔗、油果、杉木、生姜等山村特色产业。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陶三还将在那马村继续奋战一年,攻下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当看到村里的产业项目一日胜过一日,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行走在村道上,听到村民们热情地喊“陶书记”“陶书记”,陶三笑得很灿烂……
把挂职当任职,把海事春风送入大山深处,为村里干实事、谋发展,带领山民摆脱穷苦,陶三终于把梦想照进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