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千里眼 日月赤子心——记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南海海区AIS团队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24 作者:
疫情期间,值守一线。
应急抢修遭到台风破坏的AIS基站。
紧急处理服务器故障。
巡检途中。
一艘船,不管走多久多远,都有人默默记录着他们的足迹;一片海域,不管白天黑夜,都有人时刻计算着船舶流量;只要是在中国,茫茫大海,江河湖泊,一切船舶,尽收眼底。这双眼,就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拥有这双眼睛的人,是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海区导航中心AIS团队(简称南海AIS团队)。这支由8名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广东、广西、海南等10省(区、市)254座AIS基站的建设、维护,他们责任水域包括占我国三分之二海域面积的南海,内河包含珠江水系3253公里,以及长江水系的嘉陵江、金沙江、赣江、湘江、澜沧江、赤水河等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说他们服务着一半的蓝色国土,毫不夸张。
如同AIS轨迹一般,南海AIS团队,用青春与智慧,倾情维护国家主权、服务国家战略、倾力疫情防控、守护水上交通安全、助力港航发展,他们的拼搏与奉献,被时代记录在了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征途中。
呼应祖国召唤
无形电波 守护南海服务大湾区
AIS到底是什么?“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是一种工作在VHF(甚高频)海上移动频段的自主连续广播系统。船船之间、船岸之间,主要通过AIS基站交换船舶名称、呼号、识别码、船位、航向、航速等信息。”在广州航标处AIS值班室,南海海区导航中心主任陈灼波正在密切注视监控屏上的基站信号,他介绍说,“这些基站信号,特别是远海基站,实际上宣示着国家主权,代表着一种存在。2019年8月,我们实现AIS信号对南沙华阳礁、赤瓜礁、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附近海域的覆盖,为航海用户和海事监管提供了便利。西沙、南沙岛礁和灯塔上立起的一座座AIS基站,它们犹如一个个海疆卫士,用无形的电波守护着辽阔南海。南海AIS团队要做的,就是对这些基站实施365天24小时监控,确保这些基站的信号正常运行,确保南海水域中外船舶航行安全。”
南海,是全球海上交通最繁忙水域,全球二分之一的商船、三分之一的货运总量和我国40%以上的外贸货物、80%以上的石油途经于此。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通道的南海,因承载着新世纪的中国梦再次焕发生机。在南海海疆千里之外的广州,陈灼波和他的同事们,昼夜守护AIS信号,无线电波刺破长夜的黑暗,在南海上空为中外船舶引领着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千千万万渔民指引着归家的航程。
赤子之心,日月可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港珠澳大桥是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世纪工程”。高峰时期,大桥建设水域有2000人次作业人员往来海上,1000艘施工船作业。如此巨大的交通量,如何保证施工船舶和大桥的安全,南海AIS团队主动作为。
沉管浮运和安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世界上船舶流量最密集的海区作业,极小偏差导致的搁浅或碰撞对沉管都是破坏性的,必须按照特定的专门航道缓慢移动,才能保障沉管浮运的成功,每到沉管浮运安装的日子,AIS团队提前行动,精确设标,先后设置AIS航标百余座次。
此外,他们还开发了“基于AIS的港珠澳大桥桥梁避碰系统”,安排专人24小时观察AIS航标动态,通过AIS牢牢“盯”住参与大桥建设和航经建桥水域的“船”的安全,有效实现了船舶碰桥险情的预判和示警,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同时保障了事故应急快速反应。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系统研发和设标过程中,AIS团队多次与大桥局主动协调沟通,商量设置AIS航标的具体地点,科学布置AIS航标、合理安排应急力量,AIS团队工作高效,为大桥建设期间“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营运,这支团队又承担了新的使命,那就是继续保障港珠澳大桥运营期的“护卫”航标运行正常。
毫无疑问,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也是水上运输最为繁忙的区域。每天航经珠江口船舶达4000艘次,高速客船航班高达500艘次,一年中台风、大雾、寒潮等季节性极端天气达200多天,风、浪、流、潮汐瞬息万变。
为粤港澳大湾区插上“航保之翼”、筑造安全港湾,南海AIS团队依托专业技术优势,率先启动智能航运试点,打造“珠江口e航海航海保障服务示范工程”。一次次方案研讨,一次次精准对接,一组组数据分析,2019年,经过团队共同拼搏,为船舶推荐智能航线、推送海上安全信息、提供船舶间航线交换及避碰方案,这些梦想已经照进现实。南海AIS团队终于实现了e航海航海保障服务在珠江口的示范应用。陈灼波介绍说,目前,团队正在反复测试和完善应用平台建设,争取早日成熟,为船员们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航行选择和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
坚强战“疫” 护航水上运输大通道
2020年的春天,春运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南海AIS团队工程师们肩上的的责任更重了。这是一场关键时刻检验航海保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考。病毒传播渠道坚决阻断!公路交通网络不能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能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道不能断!交通运输部“一断三不断”的指令犹言在耳——南海AIS团队紧盯目标,全力保障船舶安全,全力保障防疫物资、民生物资水路运输,全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水上安全出行。
在值班室里,南海AIS团队的工程师们戴着口罩,加密监控巡查频次,紧盯着重点船舶,以不小于2倍于平常的工作力度,重点关注湖北等重点疫区的AIS基站运行状况,保障着运输防疫物资、重要生产生活物资的每一条航路,在他们肩上,党员责任重于泰山,群众安危重于泰山。
为减少其他人员上下班路上被感染的风险,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陈灼波连续7个昼夜值守在单位。二胎妈妈韩佳彤坚守岗位,多次参与值班工作,争做航海保障的逆行者。团队成员丛毅,在疫情期间深夜返回单位处理设备及网络故障。“90后”青年骨干张瀚斌坚持值守AIS岸基系统,主动服务港航单位,为海事法院等单位多次提供数据支持……
此刻,疫情就是命令!为了7个AIS中心和254座AIS基站的正常运行,他们争分夺秒、不舍昼夜。监控屏从原来的1小时查看一次变为24小时紧盯,一旦出现报警信号,大家第一时间开展排查并处理技术故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AIS系统正常;对于南海航海保障中心RBN-DGNSS监控系统、航标遥测遥控系统,从原来的每2小时查看一次缩短到每1小时查看一次;对于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监控平台536个摄像头端口,从原来的每天查看一遍变为早、中、晚各查看一遍。
交通运输疫情防控,AIS团队尽显科技防控作为,广东海事局科技信息处副处长郑宏辉介绍说,以AIS系统感知和数据服务为基础的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船船互联、船岸互联、船人互联,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结合船舶航行相关数据,实现了水上交通实况综合感知与水上交通组织实时服务组织,有效提升了海事治理现代化水平,也为更好满足水上交通活动参与各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在这其中,南海AIS团队对系统运行维护及时、数据服务稳定发挥了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尤其是控疫关键时刻。在智慧海事监管平台上,海事值班人员一键开展电子巡航,辖区内有多少船舶,哪些是重点船舶或涉嫌违法违规船舶,系统自动统计分类,30秒内为辖区内所有船舶来一次“号脉”,有效提高了执法的精准性;海上出现事故,利用AIS,鼠标一点,荧屏上事故点周边过往船舶情况一览无遗,可以直接指令最近船舶施救,极大地赢得人命救援主动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施救;海上事故调查和船舶肇事逃逸,通过AIS进行船舶轨迹回放,既避免了冤假错案,又逮住了漏网之鱼……
由于长时间紧盯屏幕,团队有的同志结膜炎犯了,点上眼药水继续工作。有的同志孩子小,他们的家人就成为了最坚强的后盾。据统计,1月10日至3月18日,海区导航中心及时处置AIS链路故障191次,应急设置AIS虚拟航标6座,确保为水上及海上过往船舶航行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AIS服务,确保广东、广西、海南等10省(区、市)的海事监管平台的AIS数据正常提供,保障了辖区船舶、船员以及水上重点物资运输的安全,特别是保障了湖北各类防疫物资的海上运输安全,以昂扬的斗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团队唯一的“90后”,张瀚斌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海区导航中心就是水上安全监管的“千里眼”,抗击疫情,南海AIS团队要用专业和高效的现代化航标技能,为海事监管、船舶安全航行保驾护航。
是什么动力让南海AIS团队日夜守护,一年有半年的时间,不辞辛苦往返奔波于维护基站途中?正如团队成员所说,一艘船的安危,关系着每一名船员家庭的幸福,也关系着海洋的清洁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南海AIS团队一代又一代工程师的努力之下,借助AIS系统强大的感知功能和及时的数据服务,团队不断拓展AIS应用场景,增加服务模块,协助海事交通监管服务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全力为水上运输大通道的安全保驾护航。
助力港航发展
挖掘数字潜能 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AIS能够产生海量的大数据,如何更好地挖掘大数据的潜力,更好地服务港航业发展?”南海AIS团队的工程师们经常聚在一起头脑风暴。虽然大家平日的工作任务已经很饱和,但是主动服务港航企业,他们始终保持初心,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团队工程师谈承杰告诉记者,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团队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求为港航企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航保服务。2019年,谈承杰走访过的港航企业,每到一处,他都详细地为港航企业介绍AIS应用技术,询问他们的相关应用需求,并为需求企业设计解决方案。
南海AIS团队利用大数据解决行业管理痛点名声在外,一些单位也会主动上门寻求支持。
在广州市区航道,水上巴士船舶数量约有60艘,珠江夜游船舶约有30艘,还有个别私人游艇,合计船舶数量超过100艘,船舶对遇、追越、横越、掉头时碰撞风险较高,船舶之间的避碰预警,成为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慕名找到南海AIS团队,寻求水上巴士安全监管的解决之道。客轮公司信息中心负责人王毅说,通过双方合作,南海AIS团队帮助公司解决了电子海图船舶监控、水上巴士船舶防撞避碰、船舶设备运行状态预警、船舶通航数据统计等多方面管理需求。
据了解,目前,广州客轮项目已经开展到了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功能又进行了完善。例如,船舶AIS警告功能在一期项目中,已经实现了AIS船舶预警,二期项目继续对此功能进行深化,主要包括AIS信号异常、超速警告、偏航警告、船舶禁航区警告、船舶离开航行区警告、社会船禁入警告等预警报警功能,根据用户可设定的参数触发预警或报警。
项目的应用成果丰硕,但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也曾遇到困难。在设计软件架构和软件功能的时候,需查找大量的技术资料,而新技术需要小心验证。谈承杰经常出入机房搭建开发平台,模拟软件的测试环境,软件功能实现后,不断进行相关测试。有时软件出现bug,他们就加班加点进行修改和测试,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确保系统上线正常运行。为了方便客轮公司的调度管理人员操作使用,南海AIS团队还免费为管理人员开展了两期水上巴士安全监管平台操作培训。
“每一次沟通,他们总是想到我们前面,尽可能满足我们的使用要求,虽然是无偿为我们服务,但是服务不打折扣,系统通过升级,从原有的安全监管应用功能,向数据统计分析功能递进,帮助公司获得降低船舶航行安全风险的指导性信息。航保的服务超一流!”王毅表示。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经过南海AIS团队的不懈努力和躬身实践,一个个基于AIS大数据的信息化应用破茧而出。团队除了免费承建了“广州市客轮公司水上巴士安全监管平台”项目,帮助企业解决了船舶防撞避碰和通航数据统计等管理问题外,还为清远水利枢纽船闸量身定做了“清远北江船闸联合调度管理系统”,实现了“让船民过闸更方便、让船闸管理更高效”的目标;研发了“珠海九洲港客运码头总调度室船舶AIS监控平台”,实现对港区内船舶的全面监控;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担杆水道的担杆灯船、海口秀英港1号灯浮标安装上科技含量高的“中国芯”——北斗遥测遥控灯器和北斗AIS实体航标,强化了重要水域重点港口航标监控。
海上千里眼,日月赤子心。南海AIS团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让每一个数据散发着民生之暖、人情之暖,亦让“智慧交通”的光芒照亮广袤的蓝色国土。
□记者手记
在新时代淬炼航标精神
曾经,一代又一代航标人扎根海岛,用艰苦、寂寞和奉献诠释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航标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航标人,南海AIS团队时常与艰苦为伴,同时,他们懂技术、善钻研、勇创新,在航海保障这片天地里淬炼着新时代的航标精神。
南海AIS团队,365天不休,24时无眠。他们自称为海上千里眼的守护者。链路断一秒,危险多万分,为了确保AIS设备运行正常,无论白天黑夜、寒冬酷暑,或是在万家团圆的夜晚,AIS值班室里永远亮着一盏明灯。很多基站都设在比较偏僻的山上、海岛上,为了进行AIS基站建设和巡检维护,他们经常要扛着四五十斤的设备翻山越岭,身上经常被树枝和蒿草划出血口子。台风过境前后,他们要争分夺秒巡检和抢修设备,经常吃不上热饭,只能啃干粮。但是没人叫苦叫累,他们说,保证基站信号正常,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这支团队,不仅仅是年轻。他们平均年龄仅34岁,既有成就斐然的成绩优异工程师、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优秀人才,拥有2项软件著作权,多篇论文获得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奖。开发的“基于GIS技术的AIS数据应用海事监管平台”,实现船舶动态、安全信息、助航服务联动,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用心照亮南海,智慧航保先行”。在这个筑梦圆梦的时代,他们迅速找准职能定位,主动靠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勇担使命护航南海中外船舶航行、24小时值守保障水运运输大通道畅通。团队8个人,通过信息化手段,维护起7个AIS中心和254座AIS基站的正常运行。
深夜,AIS值班室里的那盏灯,与远方的基站遥相辉映,刺破黑暗,照亮南海。(吴楠)
本文图片由 广州航标处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