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多措并举推进全省农牧区客运高质量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29 作者:
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厅坚持把农牧区客运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快完善农牧区客运发展的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农牧区道路运输均等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农牧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推进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坚持高点站位、高位谋划,全面安排部署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工作。牵头制定我省农牧区客运发展配套政策,明确农牧区客运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为加快省级农牧区客运发展、推进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联合省财政厅下达年度年农村客运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涨价补助)资金计划,从省级层面对农村客运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中的涨价补助资金进行统筹使用。联合省公安厅、省应急管理厅规范从事农牧区道路客运的9座及以下小型客车行驶证和营运手续办理及后续监管工作,消除了小型客车从事农村客运的瓶颈问题。同时,省委省政府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指标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的考核目标,进一步压实了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提前超额完成了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工作。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完善便捷通畅的基础设施网络。“十三五”以来,共下达农村公路投资补助136.23亿元,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4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3万公里,约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75%,98.9%的乡镇、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83%的乡镇建有运输服务站,“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牧区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实施“千灯万带”工程,在混合交通流量大、事故多发的农村公路平交路口按要求增设信号灯、减速带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为农牧区客运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构建普惠便民的出行服务系统。积极优化农牧区客运服务供给,构建日常出行有效覆盖、重点时段专项保障的农牧区客运出行服务系统,通过组建城乡公交、农村班线、区域经营、预约响应、定制客运、农村包车等多种方式的农村客运,推动实现重点时段农牧区群众“行有所乘”,有效解决了全省农牧区群众出行“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全省农牧区客运服务质量常态化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作用,畅通农牧区客运服务问题反馈渠道,积极指导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出行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运输服务保障。
四是强化监管责任,保障农牧区客运长治久安。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农牧区客运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强化农牧区客运车辆技术管理,严格执行三级以下山区道路禁止夜间通行客运车辆等要求,保障了农牧区客运安全发展。在人员密集、经济条件较好的海东市等地区已推广应用农牧区客运车辆视频监控和北斗卫星定位装置等设施设备,对农牧区客运车辆进行了动态监控管理。持续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工作,并联合公安交警、文化旅游等部门,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督导属地开展打击非法营运专项治理行动,持续推进行业乱点乱象专项治理,为农牧区客运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6.3万公里,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构建了覆盖广泛、通达四邻、安全便捷的“四好农村路网”。农牧区客运车辆共1905辆,其中城乡公交车1109辆,线路353条;农村班线客车796辆,线路472条;以客运班车和城乡公交为主的农牧区客运网络基本形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45%;乡镇客运站覆盖率为81%,有效满足了农牧区群众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