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险 统筹兼顾 勇攀高峰——兴赣北延高速A7标建设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30 作者:
由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兴赣北延高速A7标(以下简称A7标)地处江西省兴国县南坑乡,属兴国植被最丰富的地区,山高路陡,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无疑给项目管理者增加了难度,更难的是,标段沿线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在V字型的山腰上串联而行,桩基墩位很多在峭壁之上,进出道路临崖高落差,安全风险无法预估。
项目书记郭国民说:“A7标的难,难在地形地貌,它的独特个性,就是一只只要勇敢扫除的‘拦路虎’,别无它法”。项目负责人李攀继续补充道:“有困难,不回避,要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与现实环境争高低”。
测量难 他们不畏艰险
A7标管段位于兴国县和宁都县的交接处,是全线施工条件最难的标段。进工地的道路都是村中小道,弯道多、坡陡路滑是山区进山道路的痛点。为了解决进山道路通行难,物资材料运输难的实际,项目管理人员与当地政府及时沟通,在项目办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拓宽村道的施工,共拓宽当地村道20公里。
A7标施工现场就是原始森林,建设拌合站、职工住宿区、确定施工现场红线位置成了一道大难题。项目测量队4名队员一起翻山越岭,跋涧涉水,累了,就在原地靠着树木、石头上歇一歇,渴了,就在山涧小溪喝上一口山泉水,晚上回来整理数据,整整半个月的艰辛,为项目如期开工提供了第一手测绘数据。
运输难 他们想方设法
今年,江西省雨水较多,A7标施工便道20多公里都是利用当地村道,拓宽的村道坑洼不平,还有积水、塌方,行车安全成了难题。施工建设中,由于多雨导致郑枫村村民唯一的出行道路被塌方体阻断,给当地村民、施工现场人员进出造成不便。A7标第一时间成立一支党员救援先遣队赶赴现场,做好防护工作,疏散人群,待塌方体稳定后,调来大型设备进行救援,经过4个多小时的作业,将道路上的塌方体清理干净,确保了郑枫村唯一出行道路的畅通。
征迁难 他们屡出奇招
A7标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南坑乡境内,施工现场红线内需要征用林地79亩,田地41亩。由于修高速的原因,还需要迁走13户人家,拆除46间民房,还有农户的30多处坟地需要迁移,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征拆等诸多问题,A7标成立征迁领导小组,项目领导亲自抓,督促征迁负责人落实各项工作。为科学合理推进项目建设,A7标项目领导安排人员,边测算,边拍照,留存第一手资料,免费安排人员帮助拆迁户搬家,主动落实地方政府迁出人员的遗留问题,让当地拆迁户满意。征迁骨干多次联系当地政府和相关人员,一起到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帮助解决村民困难,通过跑断腿,磨破嘴的方式,协调解决问题。
在A7标征迁小组的不懈努力下,征地拆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红线内征地完成100%,民房、坟地拆迁完成100%,为项目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施工难 他们有的放矢
全长3.885公里的路线,共设两座大桥和一座隧道,分别为649米的大田大桥、369米的峡里大桥及两桥之间的一座1168米的郑枫2#隧道,桥隧比达到41.56%。隧道设计为上、下行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长隧道,设置在两桥中间,也处在深山之中。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主线结构工程都在险峰之间、峭壁之上。
进场以来,针对该项目的实际情况,项目部前期团队跋山涉水踏勘隧道进出口及桥梁桩基位置,并邀请公司领导和相关技术专家多次深入现场,共商对策,反复论证和比较方案,采用桩基有先有后的施工策略,修建盘山便道,实行便道能串联的尽量串联,不能串联的单独修建。全面扫清施工障碍,实现项目有序推进。
管理难 他们统筹兼顾
施工管理是“品质工程”的保证,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是保证施工管理达到新水平,安全、质量、保护原有生态是品质工程的基本点。这就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超前的意识来推动项目的各项工作。
由于兴赣高速北延A7标位于山区,路线异常复杂,再加上受场地限制及环水保政策等因素影响,其施工展开、质量管控、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等工作难上加难。
为了按业主要求有序推进项目建设,项目部采取各个击破,以项目办活动为契机,以劳动竞赛为载体,以树典型、塑形象为抓手,结合项目特点,开展适合本项目特点的主题推进活动。
为了打造品质工程,项目部结合自身管理特点及工程特点,建立了质量管理考核体系,项目部设立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同时严格技术交底措施,具体管理中做到每一个分项工程,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另外通过严格的激励机制,提升项目质量管理人员及施工队伍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实现优质。
在安全管理方面,项目部坚决推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对现场施工实行全员管控;对现场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思想认识上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除此之外,他们还不断创新完善各项工作,消除各个环节的隐患,时刻牢记安全是生产的保障。
在生态保护方面,项目建设者积极倡导带绿施工,文明施工。在大临建设方面尽量少的占用基本农田,不提倡大填大挖,严格按要求选择弃土场,并在完工后立即复绿,避免对原有生态大的破坏。同时,对沿线水系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避免原生水系破坏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另外,对隧道施工和拌合站产生的废水,实行三级沉淀后,能循环利用的就利用,不能循环利用的就无污染排放。